Table()
在R语言中,table()
函数用于创建频数表(frequency table),它统计一个向量中每个元素的出现频率。其中每个元素作为表的行名,对应的频数作为表的值。
它接受一个或多个因子作为参数,然后返回一个表格,显示了这些因子的频数统计。
功能:该函数用于创建频数表,统计向量或因子中每个元素的频数。
函数定义:
table(...)
参数:
- ...
:一个或多个要统计频数的向量,可以是数值型、字符型、逻辑型或因子型。
示例:
以下是使用table()
函数创建频数表的示例:
# 示例向量
vector <- c("A", "B", "A", "C", "B", "C")
# 创建频数表
freq_table <- table(vector)
# 打印频数表
print(freq_table)
在上述示例中,我们创建了一个示例向量vector
,其中包含了一些元素。
然后,我们使用table()
函数对vector
进行统计,创建了一个频数表freq_table
。
最后,我们打印出freq_table
,它显示了vector
中每个元素的出现频率。
以下是打印出的内容:
vector
A B C
2 2 2
在上述示例中,使用table()函数统计了向量vec中每个元素的频数。向量vec中有3个"A",2个"B"和4个"C"。
在上述输出中,我们可以看到"A"、"B"和"C"这三个元素在vector
中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次。
具体来说,table()
函数返回一个包含因子水平之间频数的表格。这可以是一维或多维的,具体取决于传递给函数的因子数量。在一维情况下,它返回一个简单的向量;在多维情况下,返回一个表格。
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:
# 创建一个因子向量
gender <- c("Male", "Female", "Male", "Male", "Female", "Female")
# 使用table函数生成频数表
gender_table <- table(gender)
# 打印结果
print(gender_table)
这将输出:
名称是变量名称!!!gender
gender
Female Male
3 3
这表示在 gender
向量中,"Female" 出现了 3 次,"Male" 也出现了 3 次。
根据划分的区间统计频率table(cut_width(data_q2$PPG,2,boundary = 10))/50¶
data_q2 <- read_csv(str_c(filepath,"/data/NBAPlayerPts.csv"))
a <- table(cut_width(data_q2$PPG,2,boundary = 10))/50
a
cumsum(a)
在R语言中,table' num [1:10(1d)] 0.02 0.08 0.12 0.4 0.16 0.08 0.04 0 0.06 0.04
是一个表示向量数据的示例。这里的table
是变量名,num
表示数据类型为数值型,而[1:10(1d)]
表示这个向量的索引范围是从1到10,并且是一维的。
而后面的0.02 0.08 0.12 0.4 0.16 0.08 0.04 0 0.06 0.04
则是向量的具体数值。根据索引范围,这个向量有10个元素,分别是0.02、0.08、0.12、0.4、0.16、0.08、0.04、0、0.06、0.04。
因此,table' num [1:10(1d)] 0.02 0.08 0.12 0.4 0.16 0.08 0.04 0 0.06 0.04
表示一个名为table
的数值向量,包含了这10个具体数值。你可以使用这个向量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、计算或可视化操作。
连续型变量拆分成离散型变量(因子型)。再用table对变量中的离散型数值进行频率统计,形成频率表(因子型)!